发布日期:2025-07-06 22:45 点击次数:149
公元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战,历史影响深远且重大:不仅意味着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的彻底覆灭,宣告了欧洲中世纪的终结,更在战争史上树立了经典的要塞攻防战范例!这场战役之所以如此著名,离不开其前期的周密筹划与部署,而这场战役的进攻总指挥正是当时年仅21岁的奥斯曼帝国苏丹——被后世称为“征服者”的穆罕默德二世。
通过前两期的内容,我们讲述了这位年轻苏丹的成长历程。从他作为帝国继承人出生,到经历退位与复位的波折,最终登上王位。穆罕默德二世自此开启了奥斯曼帝国前所未有的扩张时代,他的二度即位成了历史的转折点……
1451年,奥斯曼帝国新君穆罕默德登基,迅速着手整顿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目标明确无误:攻陷坚不可摧的君士坦丁堡,终结拜占庭帝国的残余势力!历史证明,这位年轻的苏丹凭借君士坦丁堡之战一举成名,从此踏上了横扫四方的征服之路,最终赢得“征服者”的美誉。
展开剩余90%然而,要真正理解“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如何拿下君士坦丁堡,我们必须回到他登基初期的那些关键筹备阶段……
起初,西方基督教世界对这个年轻苏丹并不以为意。毕竟,穆罕默德当时仅19岁,按照中国俗语,他不过是“乳臭未干”的少年,尚未成熟。但基督教世界显然忽略了这位少年苏丹背后不凡的成长背景。
正如我们前两期讲述的,穆罕默德自幼不被宠爱,却始终被视为帝国继承人而接受严格培养。他幼年时的登基和退位经历,使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老练。最终,这位少年成长为博学多才、老成持重、雄心勃勃、充满征服欲和活力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当时的欧洲统治阶层却固守旧观念,认为穆罕默德二世因先前的一些失败仍是个毫无经验、不足挂齿的年轻人,不太可能继承其父穆拉德二世的征服事业。
虽然穆罕默德身材不高、性格内敛沉默,但他英俊健壮,举止庄重,且待人礼貌。最关键的是,他机敏睿智、意志坚定。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赢得尊重,他甘愿付出一切代价追求绝对权力,最终成为一位声名显赫的领袖。
据记载和传说,穆罕默德二世有着鹰钩鼻,目光锐利如鹰,令身边之人感到不寒而栗。但在执政初期,他刻意表现出爱好和平的姿态,达到了战略上的掩饰效果:
历史记载显示,穆罕默德二世接见外国使节时,总是表现得谦和守约,尊重父亲签订的和平条约。无论是威尼斯、热那亚,还是匈牙利、塞尔维亚、瓦拉几亚、拉古萨,甚至爱琴海上的骑士团和阿索斯山的修道院团体,他都示以和平友好。
因此,西方基督教世界更加坚信这位年轻苏丹不会继续其父亲的征服事业,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亦深信不疑。来自君士坦丁堡的使节在穆罕默德面前受到了礼遇,并被承诺苏丹将尊重拜占庭的领土主权。
当时在君士坦丁堡还有一位奥尔汗皇子,他是穆罕默德二世的叔叔辈,是巴耶济德一世的孙子,觊觎苏丹宝座,是穆罕默德的潜在政治威胁。
穆罕默德向拜占庭使节保证,将用斯特鲁马河谷中部分希腊城镇的税收来支付奥尔汗等人在君士坦丁堡居住的费用。但拜占庭使节误以为这是奥斯曼帝国的软弱,愚蠢地摆出挑衅态度,抱怨未收到这笔款项,甚至威胁苏丹,说拜占庭可能利用奥尔汗皇子与穆罕默德争权。
这一挑衅触动了穆罕默德最敏感的神经,正合他心意!
“嘴上说和平,心里谋战争。”这是对这位雄心勃勃统治者最精准的写照。对穆罕默德了解颇深的大维齐尔哈利勒则直接向拜占庭使节发出警告:
“你们这些愚昧又可悲的罗马人,我看穿了你们的伎俩,却你们不知自知之明!如今宝座上的是年轻的征服者,不是那个谨慎的穆拉德,没有什么律法能约束他,也没有什么障碍能阻挡他……”“你们何必用空洞的威胁吓唬我们?就算放走那个流亡的奥尔汗,拥立他为鲁米利亚苏丹;就算叫匈牙利人和西方诸国联合起来反对我们,也只会加快你们的灭亡!”
事态随之发展,穆罕默德以此为借口,宣布背弃尊重拜占庭主权的承诺,并在回到阿德里安堡后,下令驱逐斯特鲁马河谷中的希腊居民,没收他们的财产。一场笼罩君士坦丁堡的大战阴影由此展开……
15世纪初,衰败的拜占庭帝国领土仅剩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少数城市,以及与大陆断绝联系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君士坦丁堡已成为孤城。
早在巴耶济德一世时期,奥斯曼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岸边最狭处建起了“安纳托利亚堡垒”,作为大军进军欧洲的桥头堡。
穆罕默德二世则命令在海峡对岸欧洲一侧修筑一座新堡垒,确保对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绝对控制,形成包围君士坦丁堡的前沿阵地。
然而,新堡垒建在拜占庭领土上,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立刻派使团抗议,提醒穆罕默德数十年前其祖父巴耶济德建安纳托利亚堡垒时曾征得拜占庭同意,暗指穆罕默德此举极其傲慢。
但穆罕默德轻蔑拒绝见拜占庭使者,公然无视拜占庭皇帝。拜占庭因国力衰弱,只得认怂,甚至在城堡开工后送礼物、饮食给苏丹,实属自打嘴巴。
君士坦丁十一世要求苏丹保障海峡沿岸希腊村庄安全,但穆罕默德仍无视。拜占庭再次派使团请求保证,称新堡垒非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前兆,多少自欺欺人。
穆罕默德此时断然将使团处死,彻底摒弃伪装,目标明确: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
此举等同于宣战,惊醒了愚昧的拜占庭皇帝,也令君士坦丁堡陷入恐慌。市民哀叹:“这座城市的末日到了,我们民族的末日来了,敌基督的时代已经降临……”
1451年冬,穆罕默德下令从帝国各地征召五千多名石匠及工匠,并调集各种建筑材料,准备修筑城堡。
1452年春,为腾出工地和获取建筑石料,奥斯曼人拆毁周围教堂与修道院。苏丹亲自设计城堡围墙,亲临工地监督工程进度。
四个半月后,城堡完工,命名为“Boghaz Kesen”,意为“截断海峡”或“割断咽喉”,俗称“割喉堡”。
希腊人则称其为“鲁米利堡垒”,意指“罗马土地上的堡垒”,与海峡对岸“安纳托利亚堡垒”相呼应。
城堡竣工后,穆罕默德率军抵达君士坦丁堡外,花三天侦察城防,留下500人驻守割喉堡,自己返回阿德里安堡过冬。
临走前,他下令所有过海峡船只必须在城堡前降帆抛锚,获许可并缴费方能通行,宛如海峡上的收费站。
堡垒塔楼装有三门巨炮,每门能发射600磅重石弹,任何不服从的船只将被火炮击沉。
这些火炮出自匈牙利工程师乌尔班之手,他原欲为拜占庭制造火炮,但拜占庭无力支付费用和提供材料,乌尔班遂投奔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对军事科技极感兴趣,致力于装备最先进武器,召集外国专家交流,重金聘请乌尔班。
苏丹命令乌尔班打造足以封锁海峡的火炮,以测试其技艺,火炮最终大获成功,为攻城增添重要利器。
不久,苏丹又命乌尔班在阿德里安堡铸造一门更大火炮,长逾7米,口径达76厘米,需30头牛协力拖动,堪称当时战场“核武器”。
这门火炮由700人负责运输和看守,发射的炮弹重达500公斤,射程约1.6公里,击中地面能掘出2米深大坑,成为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克星。
苏丹满意非常,提前加固道路,准备次年春将火炮运至城外轰击。同时,兵工厂也在加紧生产其他火炮(略小于这门巨炮)。
由此,穆罕默德率先在东方组建起火药炮兵部队,虽西方已有百年历史,但东方此举实属首创,大幅提升奥斯曼攻城实力。
整个1452年冬季,苏丹夜以继日筹备攻城事宜,精研城防图纸,制定详细进攻计划,甚至包括火炮和地雷布置等细节。
他还常于午夜时分带两名随从,乔装成普通士兵在阿德里安堡街头巷尾巡查,暗中察访军心民情,展现了他对战前准备的细致和用心。
穆罕默德的多疑和警觉心也极强,凡被
发布于:天津市